易教网-深圳家教
当前城市:深圳 [切换其它城市] 
sz.eduease.com 家教热线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深圳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深圳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400-6789-353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深圳家教网 > 热点评论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探究项羽之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探究项羽之死

【作者:傅教员,编号1620 更新时间:2016-10-23

   项羽兵败逃至乌江,乌江亭长早已拢船等候,他本可以渡江逃生,伺机东山再起,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项羽却选择了拒渡自刎,给自己三十一年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项羽为何要选择自刎呢?让我们翻开《史记》,走近项羽,去探究这个千古之谜。


     一、项羽逐步形成的对人性伦理的深刻关切,决定了他的选择


     巨鹿之战后,“楚汉相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的悲惨现实,使项羽开始意识到自己对权力的追求是以百姓的生命和痛苦为代价的,于是他向刘邦建议:“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从此,项羽性格中对个人权力的竭力追逐与对人性伦理的深刻关切便相伴相随。在《鸿门宴》中,司马迁更为我们展示了项羽思想深处的个人权力欲望和人性伦理两方面矛盾斗争的过程: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权力,是否应当置反秦抗暴中兴起的诸侯军于互相残杀的格局中?正是基于此,整个鸿门宴的过程也成了项羽在个人权力欲望和人性伦理矛盾斗争的泥沼中苦苦挣扎的过程。项羽未采纳范增的建议,最终作出了在权谋上失败,在人性伦理上正确的决策。兵败乌江,项羽性格深处所蕴涵的对人性伦理的深刻关切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当乌江亭长要他趁汉军未到之际东渡乌江,再以江东为依托成就自己的霸业时,他断然拒绝了。以江东为依托成就霸业,只能使江东又成尸横遍野的千里战场。他不愿意延续这一罪恶,毅然选择了死亡以彻底结束这场灾难。至此,项羽已不再是对个人权力顶礼膜拜的权力意志的化身,而是一个忏悔者,一个闪烁着人性道德光辉的新人。他毅然拔剑自刎,这一壮举,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悲剧英雄。


     二、项羽与生俱来的天命思想,坚定了他的选择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天命”始终是一个不可破解的古老命题。项羽的宿敌刘邦,击布中矢,病危却医,谩骂吕后:“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治而亡。刘邦是这样,中国一代代封建帝王,又有谁能摆脱这一阴影的笼罩?项羽与生俱来的带着那个时代和阶级先天不足印记的天命思想坚定了他的选择。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相信这是天意安排,他确信自己必死无疑。但他决不束手待毙,也丝毫不存幸胜突围之心,他只求一战,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他一生“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现在是落幕前的最后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用“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终于来到了乌江边,面对亭长的好意,他笑答亭长:“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他托身无所,满腔怨恨,无力回天,用笑面对死亡;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是天要灭他,他无憾于自己。天意如此,他无所畏惧,又同时也无可奈何。在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天命思想让他坚定了死的信念。


     三、项羽重义知耻、视死如归的大丈夫气概,成就了他的选择


     在面对绝境、面对死亡的时候,普通人慌张、恐惧、逃避,可是项羽没有,他表现出了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大丈夫气概。项羽本有充分的机会逃脱,可却偏偏不肯过乌江,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余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段话发自肺腑,纯朴真挚,显示了他重义知耻、视死如归、临大难而不苟活的大丈夫气概。由于重义,他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至今却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由于知耻,他自惭无颜见江东父老;正是因为重义知耻,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他义赠宝马,慷慨赐头。他的死坦荡磊落,气贯长虹。他用死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荣誉和血性。他是站着死的,正是他的死,成就了他的永远不死。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项羽的最终失败,固然与他性格上的诸多缺陷有关;但是项羽的死,却是比泰山还重的。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在吟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文公开发表在《语文报》上)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