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深圳家教
当前城市:深圳 [切换其它城市] 
sz.eduease.com 家教热线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深圳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深圳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400-6789-353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深圳家教网 > 高考资讯 > 以法国为镜鉴看中国高考

以法国为镜鉴看中国高考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14-09-09

高考,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两方面的综合,它既是一个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工具,也是一个国家思想导向、思维方式传统、学术精神的体现。就中法两国来看,中国的高考,法国的BAC考试,都是如此。近年来中国对高考的重视程度逐渐升温,而由于人们视野的放宽和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中国以外的人才选拔机制,并对中国的高考产生了质疑。除了美国的SAT,人们也关注到了法国的“高考”。

从存在的形式上来说,中国的高考制度在“人才选拔工具”这一点上的确体现地较为明显,从宏观上来说,高考成绩直接关系到人才走向与社会分流,从微观个体来讲,甚至被认为是决定人一生的考试;而法国BAC考试更像是高中文凭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双面标志,与中国不同,法国许多学生在考试前便已经收到了来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因此一定程度上BAC成绩对大学的录取影响比之中国要差得多。

在国内,中国的高考无论是在考试形式与内容还是公平程度上都饱受诟病,有人认为中国高考竞争残酷,扼杀人性,有人说它是没有人情味的过滤机器,而它所对应的中学教育更是僵化刻板,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抹杀了人的创造性。相比起来,许多人觉得如法国等欧美国家的“高考”方式更为优越。

然而作为一个国家的考试制度,中法高考必然都会有应试的成分存在,相伴而生的则是公平的问题。我想,考试的存在必然意味着应试的存在,即便是在法国,BAC考试也并不是理想状态下的“考能力”,也会有应试的存在。我了解的法国中学“备战”BAC的情况,比之中国的备战高考的紧张程度也是不相上下的,有许多学校从早到晚都按照BAC考试的内容来做题训练,并且基本上大家都有一套多年积累下来的应试经验,书店里也有成套的教辅。所以,由此看来应试并不是中国教育和考试制度的关键弊症,只不过中国长期的勤奋学习的传统影响下,中国学生可能更刻苦,这也是亚洲国家的学生的通用特点,并不是制度导致的。

而谈到公平,个人认为中国高考已经做到了较大程度上的公平,更确切的说,单从公平这一点来讲,中国的任何事物都不能与高考相比。公平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的平均,另一种是相对的公平。想要实现所谓绝对的平均,只要国家统一考试统一划线就可以了。然而事实上在中国这么多的人口、省份和参差不齐的教育水准面前,这是完全行不通的。退一步说假设能够实现,那么对于教学水平较高和发达城市的学生来讲,是否又由此产生了新的“不公平”呢?因此,没有绝对的平均,只有相对的公平,相对的公平才是真正地公平。

在我看来,应试与公平并不是中国高考与法国或是其他欧美国家最大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教育的内核,也就是教育的思想导向。可以说,高考就是一个思想指挥棒,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大方向就会朝向哪。比如法国高考总会出现的哲学题,中国高考作文的弘扬主旋律的政论文章,就是一种思想导向。

我们见惯了中国式的题目,远者如“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政治挂帅,与时俱进;近者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人生,诗意还是失意”、“梯子不用时横着放”这样的心灵鸡汤乃至用意不清的题目。无论是政治还是心灵鸡汤,其主题都可以概括为“主旋律”。换句话说,政治思想上拥护国家、歌功颂德;社会生活方面,弘扬真善美。这是我们的指挥棒所指的方向。

而法国的考题比较侧重于哲学思辨,哲学考试是法国考生的头一场考试,如2012年的哲学试题有:

文科类试题:

人们通过工作中收获了什么?

所有的信仰都违背理性吗?

评论: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理科类:

没有国家我们能够更自由么?

我们是否有义务寻求真理?

评论:卢梭《爱弥尔》

社会经济类:

工作,仅仅是为了做个有用的人吗?

是否存在天生的欲望?

评论:乔治·贝克莱《消极服从论》

我想这些试题如果给中国学生做,恐怕是难度颇高的。许多人可能也从来不认为我们需要思考这些问题。在中国,对于哲学的重视程度远远无法与法国相比。你可以说这是中国人惯有的功利经验主义与西方式的理性主义的差别,然而在现代社会的今天,作为思想指挥棒的高考,都对哲学思辨如此忽视,却是我们的确应该反思的问题。哲学思辨,或者具象一点说代表着思考的能力,一种提出自我主张,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而对哲学的忽视,也恰恰反映了中国教育中的问题:中国学生缺少思考的能力。

当然面对法国高考这些具有相当难度的考题,并非说法国学生大都能够答出这些题目,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是一头雾水,20分的题目鲜有过12分的,然而就算相当一部分法国学生不会深入思考这些我们很多人看来很“华美却空洞”的东西,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题目答不出来,答不好,就不能进入巴黎高师等高等学府就读,取得社会上的特殊地位。而这也正是高考作为分流人才的工具功能之所在。并且,据在法留学生讲,法国老师比较鼓励批判精神,善于批判的学生的答卷往往能够拿到较高的分数。那么,这是不是可以窥到其指挥棒所指的方向就是“独立的思想”和“批判性思维”呢?或许这一作文模式在法国也在慢慢僵化,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借此审视我国的高考作文。

而中国则不一样,为了迎合中国的高考指挥棒,我们需要看的是感动中国人物和各种好人好事。抨击假恶丑的时候,则只能说一些皮毛的事情:食品安全可以说,但由此对质检部们的质疑,以及对政府不合理制度的思考,不能讲;被披露的高官腐败可以说,但对腐败的更深层原因,却不能讲。可以说,中国高考的大纲里对作文的底限是“思想健康”,对此我们的理解就是政治态度要正确,即使小幅度轻微批评,但最终也一定要扭转到积极和赞扬的角度上。而法国高考喜欢学生犀利的批判,那么学生在准备材料的时候,一定会以批判思想去想问题,也就会影响你以后也会以这样批判的思想去想其他问题。在潜移默化中,中法的思想导向便走向了分野。

除此之外,中法两国对于高考的认知不同。中国人常常会把高考看做选拔人才的唯一渠道,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悲壮局面。我想这与中国几千年的科考传统和仕途为上的观念不无关系。然而在法国,在欧洲,高等教育并不是进入社会的唯一渠道。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擅长的方面来选择决定以后要走的专业道路。在法国中小学阶段就开始分流,而后期还有职业教育等等。这与在中国,只有那些在高考中落马的人才会“流落”至职业学校的情况是十分不同的。

尽管法国的这一教育模式是否比中国现行制度更优越合理还有待观察,但我觉得它至少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启示:我认为对于教育而言,比较平衡的结构应该是:参加职业教育、技术学校的人多、进入高等教育的人少、而更高层次的研究生及博士教育的人更少。这样也比较符合一个社会本身的人力资源需求。而不是像中国一样,大学盲目扩招,本科生泛滥,硕士博士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导致了高等教育学位越来越没有含金量,从就业来讲,工作难找的同时又有许多岗位存在用工荒,我想这才是最大的资源浪费。

总的来说,在我看来中法两国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做完全的一对一的对比来较高下,毕竟两国无论是从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人口基数,还是从制度传统、教育现状等方面来说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论优劣的比较不能说明问题,也不能提出好的见解,也是没有意义的。我的老师曾说:比较不是为了崇外,也不是为了与别人一较高下,而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因此,依我看来,从法国的高考和教育来反观我们中国自身,正是为了以他人为镜,更好地看到我们的教育与考试中“被司空见惯”的、“被麻木忽视”的东西,从而反思自我,这对我们改革高考,改善教育机制都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能够在两国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吸取长处,完善自我。(文/刘丹阳)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