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深圳家教
当前城市:深圳 [切换其它城市] 
sz.eduease.com 家教热线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深圳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深圳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400-6789-353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深圳家教网 > 心理辅导 > 怎样帮孩子度过心理成熟过渡期

怎样帮孩子度过心理成熟过渡期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13-11-01

过渡期是一个心理学中的操作性概念,指12岁至16岁的孩子在心理成熟的过程中,要走过的一段艰难困苦的历程。在这个时期,特别要避免过度而又无效的管理。

这个时期的孩子要经受许多心理震荡,出现许多适应性障碍,可伴随着焦虑、抑郁、不安定感以及攻击倾向等。当家长过分关注孩子,或者社会、学校用简单的是非对错标准来套孩子时,这样一些行为极易被贴上“病态”的标签。如果家长热衷于找医生治疗这些“行为障碍”,反会使本身成长中的“自然过程”变成孩子的“病态过程”,等于好心帮了倒忙。有部分孩子在过渡期受了家庭关系的阻碍,走出过渡期要晚一点,可能会在18岁甚至20岁以后才心理成熟。过渡期的延迟,大多数原因是父母的过度但又无效的管理,尤其是孩子“不幸”有个太严厉太能干的母亲,同时又有一个太柔弱太无能,或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太远的父亲。对这样的父母,我只能说“你们的孩子长不大,是他并不需要长大”。

那么,过渡期的孩子有些什么特点及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他们突然变得让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反抗权威,对父母不尊、不敬、不服,却对父母的反应,对拒绝和批评极端敏感。亊实上,与父母冲突越厉害的孩子,内心对父母的依赖也越强,与父母形成心理分离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也越大(符合物理定理)。

父母要接受孩子对抗与依赖的双重心理要求,不能反应过敏,对孩子的做事莽撞却得意忘形要"假装欣赏"。不恰当的批评和压制引起的直接反应就是孩子的退缩。

二、他们突然有了一些古怪的行为问题:如缄默,关门独处,答非所问,凝神静思。尤其多见的是强迫性倾向:对一些简单的问题穷根究底,诸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类含悖论而无解的问题;反复无效的机械行为,过度追求完美而耗费大量时间,因此也就显得毛焦火辣,阴阳怪气。家庭沟通不良和父母情感分离的孩子,古怪更多,仿佛是要拼命地吸引父母的关注,使家庭有“共同的话题”。

父母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同孩子可以拥有一些"行为紊乱"的权利,可以糊涂一时。性急的家长有时需要回想自己在相同年龄的相似表现来聊以自慰,切记不要把问题看成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这样的解释极具诱惑.但却给了孩子不再努力学习的口实,后果适得其反。

三、他们突然开始信神疑鬼,平添一些神秘主义色彩。孩子们开始喜欢鬼片、恐怖片、侦探和探险故事。在他们的房间可以看到用铅笔绑成的十字架或彩笔画出的“灵符”。在考试的前夕,孩子会作无师自通的“祷告”,或者是做其他一些仪式性动作,冷不丁可以吓你一跳。穿什么、吃什么,做什么似乎也一夜之间就有了各种标准和内心禁忌。有的孩子还可以大谈死亡和世界末日,仿佛他们是最忧国忧民的一群。不现实是这个阶段孩子的通病,特别容易把想像中的“现实”和生活中的现实混淆,搞出许多荒诞不经的笑料来。

父母要留出空间,尊重孩子的隐私.避免用非此即彼的是非观来妄下判断。精力旺盛的父母最好用多重性的、多极向的、既这样又那样的价值观来引导孩子,向他们提出各种设问,开阔眼界,改变他们思维的极端性和片面性。

四、他们突然对家庭问題敏感,甘愿粉演家庭的替罪羊或者小大人。孩子们热心做父母之间的调解人,在父母之间玩翘翘板,搞平衡。当“阴谋”难以得逞时,他们变得容易激惹,愤世嫉俗,一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样子。有的孩子会把对家庭的愤怒转而投向自己:头疼、发烧、拉肚子,严重的可以逃学或出走。对付这种“非法行为”的孩子,使原本就活得不轻松、不快乐的父母犹如“屋漏偏逢连阴雨,逆船还遭顶头风”,苦不堪言。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增强家庭的亲密感和凝聚力,改善父母与孩子、父母之间的关系,使家庭枳聚的负性压力不再经由孩子的“自我牺牲”来緩解。实在是积重难返的家庭,父母也要违心地扮演“欢喜鸳鸯”,待孩子走出过渡时期后,再作打算。

走出过渡期的孩子的标志:他们对自己已知冷知暖,可以温和地对父母说“不”;放学回家的时候,父母的“金睛火眼”不再能读懂他们的脸,也听不见他们抱怨老师和同学不“哥儿们”;他们突然对神、鬼、怪不再那么有兴趣,捆扎的十字架已解开;他们可能还残留了一些“行为问题”,但已拥有平常心,乐于将此看做个人习惯;他们已能分清父母的问题是父母自己的问题,不再忙中添乱,他们自信无论沧海桑田,自己仍是父母最爱的人。

与过渡期的孩子相处,父母只要放下架子,保持兴趣,增加热忱,解除约束,应该不成问题。需要担心的是:本身还未走出过渡期的父母又要面对过渡期的孩子,真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此时此刻,找心理医生可谓是一种解决的方法。

搜索教员